菜价波动 ,保供与增收如何两全 ?

菜价波动 ,保供与增收如何两全?

归纳:文竹出处:农民日报 新华网 查看次数 :发布时间:2024-09-03 11:25:47【字体:小 大】

  无论是菜贵还是菜贱 ,都易“伤民”:菜卖得贱了 ,卖不出好价,农户亏了;菜卖贵了 ,只有少部分人赚钱了 ,外汇平台xm官方网站那些种不出菜的农户 ,也必然会承受亏损 。因此 ,只有当蔬菜费用保持在平稳合理的区间 ,种植者们的收入才能稳中向好。

    8月23日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费用指数,相比前一天下降了0.10个点 ,这是除了7月19日外 ,近两个月以来数值的第一次下降。在8月19—25日期间,农业农村部核心监测的28种蔬菜周平均批发费用,涨幅比前一周收窄5.5个百分点 。这就意味着,涨了两个多月的蔬菜费用 ,开展慢慢回落。

菜价波动,保供与增收如何两全?

    今年的三伏天为史上最热 ,菜价也趁机“热”了一把,高昂的菜价成为今夏街头巷尾热议的议题 ,“赶上过年价”“吃不起菜”“菜比肉贵”……当蔬菜费用走高后,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动 ,市场的天平开展向支出一端倾斜,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行为都必然会进行相应变更 ,使供需形成新的平衡,让市场不因菜价过高而失序 。

    菜农会受到何种作用?当气候灾害的福汇外汇代理频率加剧 ,当市场供求的天平摇摆 ,处在产业链最前端的生产者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次以及今后每一次的费用波动?因此,将目光透过此次暴涨的菜价 ,我们想看到背后的蔬菜种植户,看到他们的艰辛与不易的并且 ,也能找到一些既能让他们劳有所获 、又能保养蔬菜供应量足价稳的“两全”之法 ,让千家万户的“菜篮子”都能拎得稳。

    今夏蔬菜费用为何连续走高?

    每年7、8月 ,当地球自转至北纬23度附近,我国大部分地区便进入酷热难耐的三伏天 ,多地最高温度能达到40摄氏度以上 。炎热的气温之下 ,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蔬菜供应变得紧张 ,即进入传说中的“伏缺期” 。蔬菜费用随之进入季节性上行 ,这其实是夏季蔬菜市场的常态 。只要度过这段时期 ,当早秋的蔬菜供应到位,蔬菜费用基本就能回落至正常水平。

    但今年的涨价有些不一般。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费用指数从6月20日的111.57起上升到8月20日的134.11 ,走高了20.2%。“这次涨价涨幅大 ,XM外汇平台MT4下载且连续时间长 ,而且不是EX外汇代理某一类商品费用的走高,涵盖的种类特别多 ,具有普遍性。”政府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孙继峰说 ,潍坊地区7月蔬菜费用环比“14升3降” ,寿光蔬菜费用(物流园批发价)7月份蔬菜平均费用为2.66元/公斤 ,与6月份的2.10元/公斤相比,环比涨幅26.7% ,并且黄瓜涨幅尤其突出 ,每公斤7.16元,环比走高110.59%,8月4日的费用更是达到历史新高:每公斤12.8元 。

    这几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侯丽霞一直在走访调研 ,根据政府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办公室要求 ,通过对山东潍坊 、烟台、济南  、聊城等多个县市的调研   ,了解山东主要地区的蔬菜供应现状 。

    侯丽霞告诉记者 ,山东作为蔬菜大省 ,春夏蔬菜主要为日光温室、拱棚生产,7 、8月份为山东产出淡季,设施处在休棚 、闷棚、定植时期 ,蔬菜供应量本身会少于同年其他月份。而今年夏天5—6月间 ,山东多地连续高温干旱,大部分蔬菜生长缓慢 、病害较重,7月由旱转涝,部分蔬菜还没上市就因大雨造成品质下降  ,甚至部分绝收 ,蔬菜整体产能降低,因而引发上市量下降  。

    作为越夏蔬菜优势产区的东北、西北地区,夏季蔬菜上市货源品质虽好  ,但本身收购费用高,加之多地洪涝灾害造成远途运输 、包装、保鲜等成本费用提升 ,共同拉动了菜价走高 。

    我国蔬菜是典型的大生产大流通格局,共有6大优势主产区: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优势区 、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 、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优势区。今年夏天  ,高温连续 ,雨水普遍较多,几大夏季蔬菜的优势产地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气候灾害的作用 ,部分蔬菜品种产量、品质均有所下降。而且蔬菜容易腐烂变质、贮存难度大 ,我国产地与销地又相对分离 ,保鲜费用、运输成本的提升以及优质货源的下降 ,会引发市场终端的菜价被阶段性推升 。

    虽然蔬菜费用普涨,但蔬菜总体供应充足,种类齐全 ,且都在承受规模内。最近几天 ,从各地蔬菜市场释放的信号来看 ,像黄瓜 、小油菜和生菜的费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松动,黄瓜的费用基本回落到了月初的水平。“蔬菜供不应求的状况9月中下旬有望得到减轻。”侯丽霞说 ,由于近期山东等地又遇降雨,可能会引发部分秋延后温室蔬菜上市期推迟,预计10月份以后蔬菜供应量、费用会达到平稳情形。

    “虽然蔬菜费用走高,但是蔬菜供应完全不必担心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周国治介绍 ,浙江经历“暴力梅” 、连续高温等天气后 ,蔬菜供应略有不足,很多农户嗅到了这一变动  ,早就开展种下一些速生类叶菜 ,预计近期就能上市,供应蔬菜市场 。

    费用上去了,农民赚到钱了吗?

    在山东省青州市九州农庄专业协作社,菜农魏建武看着一天比一天高涨的菜价,心烦得不行 。最近菜价“狂飙”的两个月 ,正是魏建武蔬菜大棚的休棚期,他基本没赶上这波菜价走高的好时机。

    魏建武今年种了四百多亩蔬菜 ,其中面积最大的就是西红柿和菜椒 ,7月初他刚把棚里的西红柿低价卖完,趁着7、8月份修整土地 ,想在来年春节卖个好价,却不想过了还不到半月,菜价就开展飙升。没赶上好价 ,种的西红柿也亏了。去年一年西红柿费用高还平稳,一直保持在2块钱以上 ,最高还能到两块七八毛 ,而今年质量最好的西红柿 ,一斤也只卖了三四毛钱的费用 。

    除了魏建武,今年周边有好多菜农都提升了西红柿的种植面积 ,加上今年6、7月份高温连续  ,西红柿生长速度加快,一下子全都集中上市,引发优质却卖不上好价 。前期西红柿亏损了,休棚期错过菜价走高 。幸好别的蔬菜还能勉强挣点钱,综合算下来 ,像魏建武一样的菜农实际上并没有获得比往年更多的薪资 。

    而在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 ,菜农崔振平刚刚把2个大棚的黄瓜秧拔完  ,正准备定植下一季的番茄。和魏建武不一样的是,崔振平在今年5月份收获完3个棚种的甜瓜后 ,又加茬在2个棚内种了黄瓜 。

    在寿光,黄瓜费用最高时 ,每公斤能卖到12元多,这样的高价崔振平卖了1000来公斤 。能在这次的涨价大潮中小赚一笔,崔振平很高兴 ,但并且也觉得有些可惜 ,“黄瓜采摘高峰期赶上费用高的时段 ,还是少见 。”他自己估算了一下,虽然因为今年气候不好 ,黄瓜产量稍低,但收入与往年相比,也能多个5%到6%左右。

    相比于其他蔬菜 ,黄瓜耐高温 、生长期短,从定植到采摘只需要35天左右。为了能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崔振平从原先一年种两季蔬菜改为一年种三季 ,将春夏季生长周期较长的西红柿改种成生长周期短的甜瓜 ,相比于以往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加茬种植黄瓜后 ,崔振平大约一年能多6 、7万元的薪资。

    “如果时间能倒流到黄瓜定植前,您会不会延期种黄瓜 ,让采摘高峰期正好能碰上高价时段呢?”当记者抛出这个难题 ,崔振平却摇了摇头,“市场这个事情说不准,有得赚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 ,思考到作物茬口的时间安排 ,崔振平还要赶快腾出土地来种下一季的西红柿 ,他说:“不能因为这一茬薪资作用了下一茬 。”

    将视野往北移 ,由于气候和区位优势 ,东北 、西北等夏菜主要供应区的菜农们 ,却在这个盛夏迎来了蔬菜好价的“春天”。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协作社理事长高向秋这些天忙得昏天黑地 ,每天都得机构种植户们装好一车车的蔬菜 ,发往全国各地 。

    虽然辛苦,但高向秋心里却乐开了花。一直以来 ,协作社主要以椒类品种为主 ,协作社现有的6栋温室、45栋大棚中,光青椒就种了将近1万亩。从8月初以来,青椒涨价十分明显,几乎涨了一倍还多,当然涨价的不止青椒,协作社里的花菜、茄子、豆角等蔬菜 ,“身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

    “往年青椒卖到一块钱,我们都觉得老贵了 ,今年卖两块钱 ,这些收购商还得上家里来抢着装车,根本不够卖。”高向秋介绍 ,协作社最早种植的一批青椒 ,7月初开展进入采摘期 ,刚开展采摘的时候费用并没有现在这么高,但八月中旬以来,蔬菜就一天一个价往走高。高向秋一边装车 ,一边跟记者复制喜悦 :“我做蔬菜种植15年,头一年觉得这菜涨得太快了 ,昨天青椒订货还是一块八,今天早上就涨到两块,这都像金子一样值钱了 。”

    相比于其他地区受气象灾害作用而引发蔬菜减产 ,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协作社像是被上天眷顾的宠儿。“我们黑龙江也受灾,但今年海伦这边雨下得并不集中 ,有些地方雨量非常大,其他地方就还行 ,所以今年蔬菜的产量也非常好 。”高向秋说,协作社的青椒种植基地全部按照A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标准化 、规模化生产,亩产量能达到3.5吨以上。在蔬菜采摘高峰期 ,30吨的挂车 ,几个基地加起来一天能出20—30车左右 。“不说薪资翻番,今年怎么也得比往年多赚20%以上 。”

    农民会趁着涨价 ,变更种植规模吗?

    自从与今年菜价走高“失之交臂”后 ,这些天魏建武一直在反思自己,“我觉得是太依赖于以前的种植经验了 ,步子不敢迈太大 ,以致于错过好时机 。但是近几年气候变动异常,每年蔬菜产量都不平稳 ,蔬菜费用波动太大 ,以前的经验都靠不住,不赚钱就得赔钱。”因此,在现有种植规模的根本上 ,魏建武准备明年思考换茬和补茬口 ,“要不就把西红柿的移栽工作由春节前后往后延期一两个月,能赶上7、8月上市,卖个好价;要不就加茬种黄瓜,多干一季 。”

    “不能说你今年挣钱了,明年就多种,你这样想 ,别人也可能会这样想 ,那明年市场肯定就不行了。”崔振平从2014年开展种植蔬菜,2016年扩建到3个大棚后,就没有再继续提升种植面积了 。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供应不上 ,家里边就两个人干农活 ,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对市场把握不准 ,还是不太敢轻易去流程,崔振平一条一条解读下来 ,“还是要理性、合理地种植 ,根据市场行情来,不能盲目去流程。”

    在农产品市场上 ,费用波动会使农户们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而农户们在面对市场费用波动时“一窝蜂上”“一窝蜂下”的决策行为又会进一步加剧农产品市场的波动 。尤其是崔振平、魏建武这样小规模的农户,应对风险的水平本身就弱,在没有掌握足够的资金 、人力 、数据优势时 ,在提升整体种植规模上就会更加谨慎。受费用作用,他们一般会在现有规模走高整种植方针 ,比如调换种植品种、变更种植时间或增大某类蔬菜的种植面积 。

    崔振平加种一茬黄瓜,也是考量了许久的结论,看到周边好几户菜农都趁着7 、8月份休棚期卖菜赚了钱,才慢慢意识到在夏淡季种菜 ,能让错峰上市的产品有更好的竞争力。他之前没种过黄瓜,为此还专门请教了当地农技部门 、周边有经验的农户 ,制定了甜瓜—黄瓜—番茄的蔬菜种植计划 ,实现蔬菜周年种植,提高大棚的利用率 。

    相比之下 ,更大规模的协作社拥有的基地资源、数据渠道多,各项配套设施齐全 ,在变更规模上迈的步子也会更大一些 。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协作社协作了70多户菜农,总面积超1.1万亩 ,近几年来  ,每年都能稳步提升1000多亩的种植面积 ,最高峰时一年能提升2000亩 。

    每年都提升种植规模,但必须是“一步一个台阶”  。在高向秋的字典里,“稳”字一直是经营协作社的关键词 。“如果没有天灾,协作社每一年都赔不了 ,都能赚钱。”今年的蔬菜市场行情这么好,但高向秋却不敢冒然举措 ,去加速提升协作社蔬菜生产的种植面积  。“今年看是赚着钱了 ,明年一些菜农可能就跟风 ,说不定就不挣钱了,咱们协作社协作了这么多的老百姓,还是得保稳 ,万一摊上一年行情不好呢?大家还是怕赔 。”

    高向秋打算综合种植计划  、农户意愿等多重因素,确定明年具体要提升多少面积,“如果我们明年的出口订单多一些 ,我们就多扩点。”此外,为了帮助菜农平稳增收,促进协作社更好推动 ,高向秋还会为菜农们供给提议,比如今年卖什么菜卖得快 ,哪家种植模式对比好 ,供大家参考 。据了解 ,协作社在平稳推动中,年产值可达到0.75亿元以上。

    无论是种植大户还是小规模的菜农,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变动的市场费用的确会作用种植者的生产决策 。但由于农户们蔬菜种植、经营的意识较为理性 、保守 ,相比于变更整体种植规模 ,种植生产决策更容易被首要变更。与此并且,农产品实际播种面积的变更并不完全取决于市场费用 ,反而非费用因素的作用更大 ,例如当地一般性的种植习惯、个人的家庭因素等。

    如何在费用波动中保证农民收入?

    不得不承认的是 ,相比于其他类别的商品市场,农业具有明显的弱质性,农产品市场会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自然灾害的多寡、供求关系的波动 ,都会提高农产品在销售环节中的不确定性 。

    在旧有的产销格局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分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农民在产业链上处于弱势地位 。菜价下降 ,生产端收购价的降幅要远超于市面费用变动的幅度 ,但是菜价走高,农户地头价的涨幅却小于市面费用的变动,农民无法作为较强实力的市场主体来保养自己的合理薪资。在周国治看来 ,无论是菜贵还是菜贱  ,都易“伤民” :菜卖得贱了,卖不出好价,农户亏了;菜卖贵了,就意味着菜少 ,只有少部分人赚钱了 ,那些种不出菜的农户,也必然会承受亏损 。因此,只有当蔬菜费用保持在平稳合理的区间 ,种植者们的收入才能稳中向好 。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提高农户自身的蔬菜生产水平  ,还要努力消解双重风险带来的种种作用。

    农产品费用的短期涨跌是一个常态状况,而将时间线拉长到更长的规模,农户要想长久平稳地收入 ,靠的不是“今年”的幸存或者“明年”的好运,而是依仗于农产品质量的长期提高 ,优质才能卖出好价。高向秋对自己种植基地的蔬菜品质很有信心,“咱们这里的土地好 ,种出来的菜就好 ,又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种植,即便不是在今年蔬菜供应量少的行情下,每年7 、8月,协作社的蔬菜都能卖个好价钱,收入很可观 。”

    崔振平在种植运维上也费了不少心,“我们不施化学肥料 ,专用有机肥  ,提升黄瓜口感。”为了有效降低棚里的温度,崔振平还会上一些“技术”手段 ,在夏季中午气温最高时 ,罩上一层遮阳网 ,帮助黄瓜抵御高温,成功“越夏”。

    这些标准的形成和思路的变更 ,离不开当地农技部门的指导。最近,四十几摄氏度的高温给浙江周边农户育苗带来很多困难,周国治以及一些技术特派员、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直与菜农保持密切联系,指导育苗定植等工作,“浙江这边菜农整体素质还是可以的,很多难题自己就能很熟练地应对。”为提高夏季蔬菜品质,孙继峰这些天也是一直奔波在种植户的菜园子里  ,“我们会继续研发耐热、抗涝、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 ,在蔬菜育种方面多下功夫,创新夏季蔬菜栽培模式,下降病虫害的发生 ,为农户们做好技术服务。”

    “蔬菜不是今天涨价 ,明天我就立马能种出来,今天降了 ,我也不能立刻拔掉不种了 ,不管当下费用如何变动 ,老百姓还得按部就班地生产 ,无法进行灵活、及时的变更 ,直到下一季再再次洗牌 。”侯丽霞说。

    今年没挣到钱的魏建武,准备明年换个种植模式,但又缺乏对市场的宏观了解 ,不知道该咋变更,“得主动问问,接上市场端才行。”一般来说,像魏建武一样的小农户,获取市场数据的渠道一般来自于田头市场或蔬菜经纪人放出的“田头价”,或者周边稍微大型一点的集散地、中转站等二级市场的数据 。因此 ,“市场数据的解读预警对农户是有很大指导作用的 ,将来以销定产是一大动向 。我们蔬菜现在不是生产不出来 ,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机构生产,这样才能确保蔬菜卖得出去,农户有更多的收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解读预警团队蔬菜首席解读师张晶介绍。

    为了帮助更多小农户接入大市场,在市场数据监测预警方面 ,张晶给出了她的提议,“一方面要规范市场数据发布的渠道,保证产地数据权威、精确,避免费用被恶意炒作 ,其次要构建好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 ,例如蔬菜主产区可以发布大宗蔬菜的整体生产现状 ,以此释放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信号,为其他产地的农户供给判断 ,促进产销大流通 。”但由于一些市面上数据平台数据良莠不齐 ,不免出现有失公允的数据,而大部分农户可能无法科学整体地解读这些市场数据 ,张晶说,“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小农户的数据素养 ,利用好各地机构的高素质农民培育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学习资源 ,敞开怀抱多学习 ,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以便能更理性地去判断市场,变更生产。”

    相比于“单打独斗” ,“抱团取暖”抵御风险的水平显然更强。像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协作社等机构方法,拥有平稳的销售渠道 ,就能统一机构产品销售,实现农户小生产与蔬菜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壮大生产者在蔬菜供应链上的实力  。

    近年来 ,协作社也会探索不同的销售经营模式供农户选择,例如积极推动订单农业等方法来降低薪资风险。高向秋介绍,协作社一直与山东日照的食品公司协作,每年签订2万吨左右的蔬菜定制合同 ,进行蔬菜深加工后 ,出口韩国 、日本、马来西亚等政府和地区。“今年青椒市场价太高了 ,加工厂供货就得少一些了 ,因为供货价肯定比不上现在的市场价。但合同订单的基本使命量得达到工厂的要求,所以签订单这种模式,赚钱的时候不会那么高薪资,但亏损的时候能够给兜底 ,对比稳妥。”高向秋说 。

    此外,保险 、期货等金融软件,也越来越成为许多农户愿意选择的兜底手段 。张晶介绍 ,“像上海的绿叶菜成本费用指数保险 、浙江的露地蔬菜种植保险、广东的蔬菜气象指数保险 ,以及山东先后开展的大蒜、马铃薯、大白菜 、大葱、蒜薹 、辣椒、生姜 、生猪等8个品种特色农产品方向费用保险,都做得对比好 ,能有效转移或分散风险,保养农户基本收入 。”(记者 祁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