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开展2024年度高校本科专业配置工作 变更优化专业 匹配人才供需

教育部开展2024年度高校本科专业配置工作 变更优化专业 匹配人才供需

归纳 :文竹出处 :人民网 技术日报 查看次数 :发布时间 :2024-08-15 16:16:15【字体:小 大】

  近年来,沈阳工学院针对公司需求和社会用人导向,及时变更专业配置和培养方向 ,强化大学子实践水平培养  。图为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学子在进行果酒酿造实验。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近日,xm外汇平台官网网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配置工作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重申要加大本科专业变更力度 ,促进专业优化替换 。

教育部开展2024年度高校本科专业配置工作 变更优化专业   匹配人才供需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近年来 ,多份资料都对高校专业配置工作作出了安排 。例如,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配置变更优化变革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倡导到2025年优化变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 、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财政社会推动的学科专业。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根源下 ,高校仍需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建设 ,xm外汇官网网址是多少做好“服务支撑中国式当代化建设”这道必答题。

  服务外部社会需求

  实际上,学科专业变更工作一直在进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管人表示 ,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及服务政府和区域财政社会推动水平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架构和质量上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架构变更工作深入推动  ,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 、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变更幅度将近5%。

  但是 ,学科专业变更流程中仍然面临着供需不匹配的难题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方针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炜告诉记者 ,时代的推动使得将学科知识体系服务于外部社会的现实需求更加迫切,福汇开户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快专业变更 。

  按照高等教育法及有关条例,高校的学科、专业可以而且应该进举措态变更。比如,高等教育法清晰,高等院校依法自主配置和变更学科 、专业  。《计划》也表示, 高校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变更、替换、换代和新建工作  。

  并且,高校要实现高质量推动 ,也需要对学科专业架构进行变更 。“高校应该清晰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 ,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困境 。并且,面对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 ,高校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 、‘一拥而上’。”张炜说  。

  《计划》和《通报》都提到 ,学子就业率是专业变更的参考因素。

  目前 ,我国有1308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它们在推动流程中  ,既要面向世界技术前沿,也要面向财政主战场 。因此,高校要思考如何将两者结合 ,并使专业配置 、人才培养符合其所在区域的财政社会推动需求。

  张炜及其团队在“教育技术人才一体协同推动”的课题调研中发现,从实际现状来看 ,很多高校的学科和专业配置,与当地急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因此,AVA爱华外汇省级有关领域部门应适时发布区域核心产业和领域人才需求,报送本地急需紧缺以及就业率低的专业清单,为属地高校优化专业架构供给参考。

  科学合理变更专业

  北京出行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张华表示,高校应该想政府之所想 ,急政府之所急 ,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大力推动“四新”建设 ,在人工智慧、量子技术、生命科学 、资源等方针急需和将来新兴领域布局有关专业 。

  具体来说 ,高校要结合学科优势  ,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和专业集群。高校应持续以技术创新、产业替换 、区域推动的人才需求为指引 ,通过“智慧+”“特色+”等方法 ,促进旧有专业替换改造;以“四新”建设的理念推动新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服务财政社会推动水平 。

  张华所在的北京出行大学 ,立足出行特色优势 ,开设智慧运输工程专业,成为全国首家开设该专业的高校。

  教育部要求,从2023年起高校申报增设专业时要进行预申报  ,第二年方可正式申报 ,高校应该对拟增设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论证 。

  这就要求高校在新增和改造现有专业的并且,需要做充足准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张华重申,人才培养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 ,为整个培养流程供给了顶层规划与基本遵循 。

  “我们在培养计划制定流程中 ,持续三个‘对接’,即对接政府重大方针需求 ,对接财政社会与领域推动人才需求,对接院校推动识别。”张华说。

  专业不仅要新增 ,要优化,也要能撤销。“这既是对学子主管 ,也有利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更具活力和推动前景的专业上。”张华说 。进行综合思考后,高校要有序撤销与政府推动需要 、与院校推动识别不匹配的专业。

  张华还提醒 ,要理性对待专业冷热不均的状况 ,保持专业推动定力,完善新兴专业 、根本学科专业扶持机制。对政府需要的“冷门”专业 ,依然要加大拥护力度 ,并且促进专业的替换改造 ,通过学科交叉、科教融汇 、产学融合,强化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服务财政社会水平。

  设立动态变更机制

  高校如何真正构建与新推动格局相适应的专业架构和人才培养架构?

  张炜表示,高校应该切实贯彻《计划》。计划表示 ,到2025年优化变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实际上,按照社会推动需求,我们应该每隔5年就替换15%到20%的专业,并且要将这种变更流程制度化 、常态化,成为一种硬性条例 。”他表示 ,这里的“专业替换”,不仅仅是专业名字的变更  ,更关键的是对专业素材、体系和架构的优化替换。

  “避免教师多年来用同一本教材 、同一套PPT授课 ,向学子传授过时的知识。”张华告诉记者 ,为了和新推动格局相适应 ,院校要具备专业变更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在人工智慧等新技术的冲击下 ,领域产业技术迭代加快,学科融通加深  ,创新周期缩短。”张华表示 ,高校需主动适应领域推动和人才需求的变动,设立灵活的专业变更机制,构建与领域推动同步的专业和课程素材。并且高校在专业配置上要长远布局 ,不仅要留意当前的热门专业 ,更要通过开展技术前沿研究、强化国际交流等方法来预测将来的人才需求动向 ,提早布局新兴领域和前沿技术有关专业。

  强化与领域对接也是高校专业变革变更中的关键一环。张炜认为 ,高校应该与产业设立更为紧密、长期平稳的校企协作教育机制和产学研协作机制 。高校要和产业协同育人 ,共同开展专业变革 ,替换课程素材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此外  ,教育评价体系是指挥棒 ,在专业变更和优化流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张炜表示,在学科专业动态变更流程中 ,要拥护各个高校在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上开展建设 ,切实设立和落实分类评价 ,实现分类推动、特色推动 。

  “更多的高校,都应该面向财政主战场 ,面向政府重大需求,去回应财政变革对人才供给需求的变动。”张炜说,要让不同的高校沿着不同的赛道进行内涵式推动 ,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 、创新链 、人才链有机匹配 。(记者 张盖伦)